■ 本報記者 張穎
本報通訊員 張清強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在冠縣清泉街道西街村,村黨支部書記沙元民憑著“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的工作態度,多年來深受村民信任。
西街村是冠縣較大的回族聚集村之一,村里有2200余人,回族群眾居多。1984年,沙元民上任村黨支部書記時,村里人均不足三分地,群眾收入少,集體零收入。如何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讓大家的日子好起來,是沙元民心里的頭等大事,他頂著壓力跑貸款、租賃地,先后建起了農機市場和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市場建成后,不僅每年為村集體帶來上百萬元收入,村民也通過在市場打工,從事蔬菜、水產品經營,找到了致富門路。在沙元民帶領下,西街村被評為“全市民族村莊集體經濟領頭村”,他本人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村集體有了穩定收益,為村民謀福利的底氣更足了。在沙元民操持下,村里建起了中小學、通了自來水、修了柏油路。多年來,西街村不僅沒有向村民收過一分錢,全體村民的醫療保險、平安家園險、生產性費用等,都由村集體承擔,西街成了冠縣首個“村民零負擔”村莊。不僅如此,村里還每年5次為全體村民發福利,凡是考上大學的村民,憑錄取通知書可到村黨支部領取2000至10000元不等的助學金。沙元民說:“不分回民漢民,人人一視同仁,每年村里為村民辦公益、發福利的資金就達100多萬元。”
“群眾選咱當代表,那是信任咱。既然是代表,就得既為人民發聲,也為黨分憂。”從1968年首次當選至今,沙元民任縣人大代表已有56個年頭,期間還連續4屆當選市人大代表,在冠縣人大代表中,他年齡最大、資歷最老、任職最長?;孛褚恢北3滞猎崃曀?,由于村子距離城區近,人均耕地少,土葬成了難題,沙元民建議在黃河故道建回民公墓。
“回民公墓建起來后,耕地上的回民墓全部遷過去。不僅解決了回族群眾土葬難題,更降低了征地阻力。”清泉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沙博說,在清泉,民族團結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族團結的種子植根內心、開花結果。清泉街道辦事處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轄區內6個民族村、8000余名少數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演繹著民族團結新畫卷。
2024-11-11 09:15:01
2024-11-11 09:13:21
2024-11-11 09:04:45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