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馬永偉
本報通訊員 湯雁南 楊長武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村民看到咱干部以心交心、以情換情,便會被觸動,自覺參與到移風易俗工作中來。”近日,陽谷縣僑潤街道黨工委書記閆瑞鵬在街道移風易俗工作推進會上,要求各村居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作用,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引導群眾加強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質。
這是僑潤街道深化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僑潤街道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平臺,堅持把開展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統籌部署、有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工作開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閆瑞鵬告訴記者,該街道通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矩束人”,切實推動移風易俗文明新風的創建。
什么是“以情感人”?閆瑞鵬介紹,僑潤街道廣大黨員干部主動打出“感情牌”,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教育動員親朋好友反對陋習、厲行節約、抵制浪費,做移風易俗的先行者。
“以理服人”,就是要拉好移風易俗“群眾呱”?;閱始奕?、節慶祭祀,這些人情禮俗傳承千年,根深蒂固不易變革。僑潤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吸納社會資源充實到鄉村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針對婚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現象,和村民擺事實、講道理、說法律,用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近年來農村存在的不良風氣娓娓道來,以拉家常的形式向村民說明倡導文明新風的現實意義,給人情往來“減負”,為鄉風文明“加分”。
“以文化人”,即演繹移風易俗“心頭好”。僑潤街道將文藝演出作為落實移風易俗工作的“催化劑”和“助推器”,采取“線上傳播”和“送戲上門”相結合的方式,錄制移風易俗快板書,通過微信群、朋友圈開展廣泛宣傳,策劃移風易俗三句半、快板歌、小品等節目,結合送戲下鄉活動到各村展演,精彩紛呈的節目讓群眾耳目一新,移風易俗知識在歡笑中浸潤人心,成為轄區群眾的“心頭好”。
“以矩束人”,夯實移風易俗“定盤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法規是大規矩,具體到村內繁雜的事務中,如誰家往大街上亂潑污水、誰家亂堆亂倒垃圾等,這些無視規矩意識的行為和法律管不到的小事,卻是影響群眾生活的大事,而這一空白區域就要靠村規民約來填充。為此,僑潤街道領導干部主動擔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找準著力點,動員各村居、小區組織老黨員和村民代表大力挖掘優良家風、家規、家訓,將崇德向善、勤儉持家、清白做人的優良傳統文化融入村規民約,讓公序良俗在農村落地生根。
僑潤街道西八里營村黨員王玉平說:“通過開展移風易俗、文明文化活動,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村風民風好了,我們村由原來的落后村變成了拾金不昧、文明向上的好人村,也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移風易俗,任重道遠。“在文明鄉村建設中,僑潤街道將繼續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導群眾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為建設和諧美麗家園貢獻更多力量。”閆瑞鵬說。
2024-11-01 09:35:16
2024-11-01 09:34:46
2024-11-01 09:32:07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